心跳愈快壽命愈短-【維康健康產品有限公司】

心跳愈快壽命愈短

首頁 >心跳愈快壽命愈短

心跳愈快壽命愈短

心跳愈快壽命愈短

 

研究:心跳愈快壽命愈短。


心跳幾下才是健康?最新研究可能要讓你跌破眼鏡。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表示,從心跳每分鐘70下開始,每多一拍,平均壽命恐減少4個月。


心跳愈快,可能少活幾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分析美兆健康管理機構1994年來累積近200萬筆健檢資料發現,扣除吸菸、高血壓、膽固醇、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剩餘數據顯示, 心跳每分鐘超過70下就算心跳偏快,可能會造成壽命減短。

 

醫師指出,測量心跳的方式是平躺五分鐘、休息後的心跳。最健康的心跳應維持每分鐘60下左右,之後則有減壽風險。心跳每分鐘70~89下,平均減壽3年6個月;每分鐘90~99下,減少8年;超過100下,恐縮短13年壽命。


這次研究首度證實,心跳偏快是造成壽命減短的重要因子。他解釋,心跳每分鐘90下的人,比起60下的人,20年後將多跳3億下,心臟負荷更大,很可能是減壽原因。


新光醫院一般醫學科及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十分有趣,臨床上有些藥物如氣喘藥物使用時,會讓心跳加速,後來也證實對身體可能有傷害。


「從動物界來看,也是如此,」他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一生的心跳總次數基本上相同,大約是7.3億次,心跳愈快,相對壽命愈短。舉例來說,小鼠心跳每分鐘500下,平均壽命僅3年;貓、狗的心跳每分鐘100下,壽命約10多年;鯨魚的心跳每分鐘15~20下,可活到80年以上。


人類則較為特別,一生總心跳可達25億次。是否與其他哺乳類相同,心跳愈慢壽命愈長,這項結果或許能啟發更多後續研究。


 

溫啟邦指出,天生基因、後天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或身體經常處於急性或慢性發炎狀態,都可能造成心跳偏快。好消息是,這項結果有機會透過運動翻轉。每天健走15分鐘能改善心跳。


他認為,心跳偏快還不到疾病層次,不需要恐慌吃藥,但可以從最簡單的運動改善。研究調查發現,心跳每分鐘80~89下的人相較於心跳60下,平均壽命會縮短5歲。但同樣心跳每分鐘80~89下的人中,經常運動會比不運動的人增加5歲,顯示運動能去除壽命減短風險。


在體適能測試中,體能較差的人,跑一下心跳就會加快,體能好的人心跳加速所需的時間相對較久。而不少慢跑選手、自行車選手的心跳也比較慢,因此也有推論認為,有氧運動做愈多,心跳會愈慢,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他表示,運動對於維持全身性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他建議可以每天健走15分鐘,以1秒2步的速度進行。運動過程中不要給自己壓力,保持身心的放鬆很重要,「要能享受過程!」無論是哪一種運動,只要動起來,都能達到延長壽命的好處。


如何達到有效健走,《康健》整理專家建議:


走路時,身體挺直,讓你的脖子、脊椎成一直線,眼睛最好能直視前方,避免向下看。並且確定肩膀是放鬆的。


練習肚臍往內縮,從5秒、10秒、20秒慢慢累積收小腹的時間,別忘了保持自然呼吸。時間久了,無論坐、站姿、及健走時,小腹自然緊繃。


運動專家建議,手臂放鬆,手肘彎曲呈85~90度手掌成杯狀,讓手腕自然的前後擺動,但不要比肩高。跨步時,不用刻意拉大或縮小,以輕鬆、不吃力的距離最好。


頂多攜帶水、擦汗毛巾及防曬帽子。雙肩背包比單肩包包好,因為肩膀受力平均,較不會傾斜。


如果場地適合,可以先拉筋伸展,瑜伽的站姿前彎、下犬式都不錯,可讓肌肉放鬆緩和。也可慢慢起步,先花5分鐘散步,會增加血流到你的腿部肌肉,達到暖身效果,再遞增速度。快到終點站時,也給自己5分鐘時間,慢慢減緩速度,不要馬上停下來。


 

從每天15分鐘走起,一週至少運動5天,第二週起,增加為20分鐘,漸漸累積成每天健走30分鐘以上的習慣。

 

運動醫學

 

補健DIY


 

All products are not registered under the Pharmacy and Poisons Ordinance or the Chinese Medicine Ordinance. Any claim made for it has not been subject to evaluation for such Registration. The products listed in this web site are not intended to diagnose, treat or prevent any disease. For any question, please consult you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本網站內所有的產品沒有根據 «藥劑業及毒藥條例» 或«中醫條例» 註冊, 和作出任何聲明 (聲稱),亦沒有為此該等註冊而接受評核。 本網站內所顯示的內容及產品並不會供作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之用。 如有任何問題,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